雨后的快乐 盼望已久的大雨终于下了,既给干旱的土地、庄稼解了渴,也给炙热的天气降了温,让人们感到了凉爽。街上、院子里都积满了水。我打着伞,光着上身,在院子里蹚水汪玩。任凭雨怎么下,我毫不理会。老伴看到我玩的这么高兴、惬意,就责怪我说:还像个小孩子头,蹚水汪玩,小时候还没有玩够。 老伴的话,还真的勾起了我对儿时雨后快乐心情的憧憬; 小的时候,每逢下雨,大人都要嘱咐孩子不要往外跑,还要关上门窗,以防雷电和雨水进入屋里。可小孩却不管那一套,雨下得越大、越急,孩子越高兴,也更想向门外跑。雨点紧的时候,就从门缝里伸出两只小手和两只脚丫,去接屋檐下留下的雨水。接着清凉的雨点,感到浑身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有的时候,就拿个脸盆或水桶,放在屋檐下,一边接着雨点,一边听着雨点落在盆中所发出的“乒乒乓乓”的响声,那有节奏的雨点落水声,好似一曲极好听的音乐符,让孩子们高兴至极。 玩的最开心的还是雨后的蹚水汪、捏泥巴、打大堤。那时后,家里的院子和街上的街道,根本没有水泥和柏油路面,都是泥巴的。雨后,地面被雨水浸透,孩子们不顾大人的呼唤和训斥,三三两两,就在院子里或街道上,双脚蹚在水汪里,用双脚踩着泥巴,挤成圆圆的蘑菇状,一个接着一个,有的时候整个院子里或街道上就像长出了蘑菇群。每到这种情况,大人总会制止,因为被孩子们踩成的蘑菇墩,等干了以后,会坎坷不平,影响人们的走路和车辆的通行。可孩子们却想不到这么多,只顾自己玩的开心、尽兴。 孩子们蹚完水,还感到玩不够,就开始进行捏泥巴比赛,孩子们取名叫“捏啊呜”。每人挖上一大块泥巴,捡一片高岗干爽的地方,把泥巴揉合成一团,捏成一个桶状。然后,把桶状的泥巴拿在手上,托住底部,用力摔在地上。“啊呜”因里面没有空气,底部会裂开一个大窟窿。谁的“啊呜”底部窟窿裂的大,谁就是胜者。甚至谁把整个“啊呜”摔得粉身碎骨,那可是捏“啊呜”的高手。孩子们手里揉捏着泥巴,嘴里还会念念有词,盼望自己的“啊呜”摔得响声大,裂的窟窿大。“薄薄的底,厚厚的沿,我摔‘啊呜'十八瓣”,最后,向“啊呜”里面吹上一口气,“啪”的一声,摔在地上。顿时,“啊呜”会四分五裂,泥巴乱蹦。有时溅起的泥巴把孩子们的身上、脸上弄得满身都是,谁也不会理会,继续比赛。直到听到大人们的呼唤,才悻悻的离开。 孩子们在雨后还有一项玩得开心的项目,叫做“打大堤”。雨水顺着道路两旁,由上而下流淌,孩子们就用泥巴筑起“大堤”拦水。谁筑得堤高,拦得水多,还不至于溃坝,谁就是胜者。孩子们不但玩得开心,还有了防洪意识和筑堤打坝的经验。 孩子们玩完,一看自己满身是泥,生怕回家遭大人责骂,就干脆到水汪里,脱下短裤、背心,用于水冲洗干净。然后,兴高采烈的各自回家。 儿时雨后的快乐,已经成了记忆。可这个记忆,一到雨季,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老干部联络员 侯家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