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灯光璀璨,党旗、党徽鲜艳夺目,既庄严神圣,又简朴大方。 观看着十九大隆重开幕的实况,我不禁地回想起了20年前我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情形: 1997年5月初,我们几位学友相约到上海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向学友们建议:既然来到上海,就应当参观一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了解一些建党初期的历史和背景,接受一次爱党教育,缅怀我党的老一辈创始人。 我的建议得到了学友们的一致赞同。我们一行5人,租了一辆出租车,径直驶向位于复兴路的一大会址纪念馆。 还未到纪念馆,我们远远就看到一座青砖黛瓦、镶嵌着巴洛克雕花的二层小楼,黑漆大门挂着铜环,梧桐掩映、光影交织,门前有好多进进出出的参观者。这座小巧而不失优雅的老石库门民居,在鳞次栉比、高楼林立的大上海,面积虽然不大、楼层不算多高,可这里却是我们党的诞生地,是改变中国命运的红色起点。 走进纪念馆,一副名为《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的展览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鲜红的党旗就在左手,正面有13位中共一大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巨大半身浮雕,以中共一大会议最重要成果之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内容为背景衬托。 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等秘密汇聚在上海法租界的望志路106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这里,是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征,中国共产党历史从这里开始。 缓步走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党最初创建的历史文献和著作,这些文献和著作,是创建中国共产党、指引中国走向光明的最初动力和源泉。其中有1920年8月第一版和9月第二版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物剪影;“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青铜雕塑和半景画;1920年11月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毛泽东在上海期间发表在《天问》第23号上的文章等等,让每一位参观者目不暇接,深受教育。我记忆犹新、印入脑海的就是纪念馆中陈列的毛泽东的豪情壮语和精辟论断,“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就在这小小的石库门,站在当年开会的客厅,时光仿佛回到了1921年。正中那张长方形的西式大餐桌,桌上摆放着茶具、紫铜烟缸,还有一只粉红荷叶边的玻璃花瓶,都是复刻当年的模样。历史风云,从这里开始。从这间小屋走出的共产党人,手握真理,把理想变成现实,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变化。 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再到北京天安门,1921年的那盏灯光,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前行的征程,灯光里闪耀的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执着、矢志不渝,照亮了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了近百年的艰难困苦而又波澜壮阔的道路。 观看着十九大开幕的盛况、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回忆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百年的艰难历程,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们党成立近百年了。从建党初期的13名代表,发展到今天的2280名代表;从建党初期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8900万党员;从初期的简陋民居为会场、并且是秘密形式,到今天的万人大礼堂为会场,向全球公开开放,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了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新的伟大起点。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党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坚信党的领导,紧跟党走不动摇,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老干部联络员 侯家赋 |